-
“国庆七天,南充清晖阁把人潮直接推上15万,比去年多三成,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,是朋友圈凌晨一点还在刷屏的夜游照片——原来老城的夜,也能把钱包掏得比白天还干净。”
先别急着划走。
很多人以为“文化惠民”就是搭台唱戏、送票蹭热闹,可这次南充把“惠民”做成了“惠钱包”:市文旅局悄悄给每艘游船贴了8折暗码,码头现场才告诉你;光影秀把古建当幕布,一分钟电费烧掉普通社区一整晚的亮灯预算;联票把西山、嘉陵江、清晖阁捆在一起,原价180元,扫码立减36元,结果周边酒店均价抬了40元还满房。
——数据听起来像官方通稿,但落在小摊老板手里就是“泡萝卜都多卖两筐”。
白天看戏,夜里看灯,中间那段空档干嘛?
官方没说,可现场最抢手的是“盖碗茶+变脸”套餐:茶位费28元,送一张川剧脸谱明信片,背面印着二维码,扫完直接跳转到“南充非遗”小程序,里头藏着第二日游船的隐藏5折券。
——券不券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隐藏”两个字,瞬间把中年大叔也拉进抢券队伍。
人挤人的台阶上,手机差点掉江里,旁边大妈一句“掉了就捡不回来了”把周围全逗笑,那一刻,文化消费忽然有了地气。
有人算账:一张联票省36元,游船8折再省20元,晚上光影秀免费,可真实花费是“省下来的钱全花在小吃和停车”。
——文旅局算盘打得精,游客花得也心甘情愿。
500万元消费里,餐饮占58%,文创只占12%,说明大家还是更愿意把钞票塞进胃,而不是塞进旅行箱。
这数据给隔壁城市提个醒:别一上来就卖冰箱贴,先让胃满意,才有人为你的设计买单。
最意外的是夜间流量。
四川新闻网说灯光秀把清晖阁变成“巨型灯箱”,可现场看,其实就是几台激光投影在飞檐上“描边”,成本不高,效果却炸:抖音话题#清晖阁夜拍#七天涨3800万播放,一半视频配同款《少年》BGM,听得人恍惚以为全国都在南充读高中。
——年轻人要的不是恢宏,是“随手出片”,老城只要给一面干净的墙,就能换来一夜的流量狂欢。
热闹背后也有冷思考。
15万人里,七成是川R本地车牌,意味着“周边游”仍是主力。
如何把一次性打卡变成重复消费?
文旅局在联票页面埋了“二次返场”按钮:三十天内凭身份证可补30元夜游嘉陵江,可惜知道的人不到5%。
——信息没下沉到码头喇叭,只躺在小程序二级页面,白白浪费一次“锁客”机会。
可见,硬件打折易,软件留客难。
再看川剧。
市川剧团一天两场,演员在30太阳下穿厚靠,汗水顺着髯口滴进靴筒,台下依旧里三层外三层。
——不是戏有多惊艳,是“免费”两个字把观众重新拉回线下。
散场后,小演员在门口发传单,“周末剧场常态化,票价20元起”,瞬间把刚才的叫好声转化为潜在票房。
惠民活动最大价值,其实是把“从来没想过进剧场”的人,第一次按在木椅上,至于能不能留住,要看后面20元值不值。
所以,别只羡慕南充国庆捞了500万。
更该学的,是整套“让利—打卡—二次消费”的连环钩:先让船票便宜20块,再用光影秀把人留在夜里,最后用一张明信片把二维码塞回游客手机。
——每一环都不硬塞,却步步指向“再多留一晚”。
下次假期,如果老家也搞惠民,记住先问三个问题:便宜有没有门槛?
拍照有没有背景?
走了还能不能召回?
答完这三点,15万客流就不是神话,而是复制粘贴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