楽特烏
“四川十八城,十二个被点名收缩,这名单一甩出来,比成都抢人公告还刺激。”地铁里刷到这条消息时,旁边的大姐直接说了句:“那我老家南充是不是快没了?”一句话把周围人都逗笑,却也戳中了大家的隐忧:名单背后到底拿啥尺子量的?
人跑了就算收缩?
那北上广是不是也得排队上榜?
先别急着替家乡喊冤。
目前公开的榜单大多把“常住人口连续三年净流出”设为硬门槛,顺带再查一记“小学生在校人数”——孩子少了,青壮年八成跟着跑。
南充、达州、广元、巴中这波被点名,确实输在这俩数据。
拿南充来说,七普比六普少了三十来万人,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整体搬走;达州更猛,十年流失近五十万,差不多搬空一个县级市。
数字冷冰冰,却让每个春节返乡的人都感觉车站没那么挤了。
可问题来了:人口走就走,为啥非贴“收缩”标签?
因为城市账本撑不住了。
公交、医院、学校都是按人头拨款,人一少,补贴立马缩水。
巴中去年关并了三所乡镇中学,老师被抽去城里,留下的孩子每天五点起床坐校车;广元老城区的环城公交从十分钟一班拖到半小时,司机空踩油门的声响像在提醒:这座城市真的瘦了。
这还只是面子,里子更疼:土地出让金下滑,新区盖好的楼盘夜晚亮灯率不到三成,地方财政像被抽掉板凳,开会都直不起腰。
有人不服:“成都吸走这么多人,凭啥不背锅?”其实成都也在吐——只不过吐的是淘汰产能。
三环外那些老工业园,电镀厂搬走留下空厂房,租金跌到五块一平,照样没人租。
川东北的人不是无脑奔向成都,而是被产业链一步步“筛”出去:没高端岗位,只能去沿海或干脆省外。
与其说成都吸血,不如说整个四川的产业链短了一截,高不成低不就,卡在尴尬位置。
那剩下六个未上榜的城里,绵阳、宜宾能稳住,靠的也不是情怀,而是手里真有牌。
绵阳有长虹、九院,宜宾抱紧白酒和动力电池,产业像磁铁把人口吸回来。
眉山则狡猾,直接靠天府新区成都片区“蹭饭”,户籍在眉山,上班在成都,两套红利通吃。
说白了,谁手里有持续十年的饭碗,谁就能在收缩潮里站直腰板。
至于南充、达州还在喊“副中心”,听起来像给自家孩子报补习班,能不能考上得看卷子。
现在最大的误区是把“副中心”当成安慰奖,好像喊一喊就能逆袭。
其实真正的考题是:能否在五年内拉来一条能养活二十万人的产业链?
光靠基建砸钱,只能让工地热闹两年,塔吊一撤,人又跑了。
想留在榜外,地方官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刷绿化率,而是去沿海厂区门口蹲点:看看人家缺什么配套,缺什么小零件,把自家乡镇厂房改成供应链驿站,先赚第一桶金,再谈产业升级。
别嫌订单小,一个做耳机垫片的乡镇厂,如果能养活一百个家庭,就能把“收缩”俩字往后推五年。
人口流动像水,拦不住就只能挖渠。
与其天天喊“留下来”,不如想想“怎么让人心甘情愿回流”。
说到底,榜单只是提醒:别再骗自己城市永远在长大,有些瘦身,是为了更健康地活下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