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缘份懂相守
南充和达州,真能组团撑起川东北区域副中心吗?
川东北区域副中心的发展,一直是四川区域经济的热门话题。但有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没细想:南充和达州,真的能组团撑起这个“副中心”吗?结合现实情况来看,难度可能比想象中大得多,这几个关键原因很值得说道说道。
首先,地理距离和交通联动是道坎。南充到达州,直线距离不算近,实际车程更是得绕路——至今几乎没有直达的高速通道。要知道,“组团发展”的前提是“走得通”,物流、人员、资源得能顺畅流动。可现在这交通条件,就像两个邻居住得远还没直达路,日常串门都费劲,更别说深度协同了。
其次,两地的发展方向压根不在一条线上。达州的重心很明确:向东走,融入“万达开”城市群(万州、达州、开州)。这是国家层面规划的跨省域协作区,达州靠东出能对接重庆东部、陕西南部,这是它的天然优势。而南充呢?区位更偏西南,战略重心明显是往西、往南,和遂宁联动,深度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——毕竟离成都、重庆更近,承接产业、资源辐射更方便。一个向东,一个向西,方向背道而驰,组团的“合力”自然难形成。
再者,自身产业“底子”还没打牢。不管是南充还是达州,目前都还没培育出能扛打的大型产业集群。南充的汽车汽配、电子信息,达州的能源化工,虽然有基础,但规模和产业链完整度都还不够;两地的服务业、新兴产业也还在起步阶段。说白了,自身还处于“成长爬坡”阶段,先得把自己的产业骨架搭起来,才有精力谈“组团”——连自己的“肌肉”都没练结实,怎么并肩发力?
更关键的是,部分产业还存在“撞车”。比如化工产业,南充的化学工业园区、达州的天然气化工,都是两地重点推进的方向;物流和航空港也是如此,南充的现代物流园、达州的河市机场航空物流,定位有不少重叠。产业雷同意味着什么?不是协同,而是竞争——抢项目、抢资源、抢政策,内耗可能比合作还多,这样的“组团”,反而容易拖慢各自的节奏。
有人可能会说:那调整行政区划呢?比如把巴中划给达州,大竹、渠县划给广安,再给南充划点地?但这种想法太不现实了。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历史、民生、治理等太多层面,牵一发而动全身,别说短期内,长期来看可能性也极低。现有框架下,这种“微调”基本不用想。
所以说,南充和达州要组团发展川东北区域副中心,从地理、方向、产业到现实条件,都存在不少难以逾越的坎。与其勉强“捆绑”,不如先各自夯实基础:达州深耕“万达开”,南充紧盯成渝,把自身的“单打独斗”能力练强了,或许更符合当前的发展阶段。至于未来能不能真正“组团”,恐怕得等两地都成长为区域强市后,再看缘分了。
#达州# #南充城市发展# #四川城市格局# #川东北经济圈# #川东北发展#

